译文
东方日出光辉四射,阳光照到这座高台的顶端。
高台上有许多娇媚艳丽的女子,她们眉清目秀纷纷走出闺房步履姗姗。
美好的容貌同阳光交相辉映,她们内心善良清纯又娴雅。
目光清澈润泽如玉,双眉如同翠羽一般。
鲜洁的皮肤多么润滑,使人深感秀色可餐。
身材窈窕千姿百态,轻言巧笑柔声婉转。
暮春三月春服穿上身,遍身罗绮光辉灿烂。
衣上绣着金雀和彩羽,佩戴着美玉瑶璠。
两车并驾扬起了清尘,洗足洛水掀起了波澜。
风起云涌纷纷来聚会,美女云集多得数不完。
南岸紧密排列着一座座罗幕,北岸也是轩车布
《陌上桑》有一个故事结构,这诗只是借上巳节(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,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,后又固定为三月三日,在水边洗濯,以消除不祥。晋时尤盛,实际是一种民间的春游活动)的背景,描摹一群女子的容貌身姿;《陌上桑》通过秦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虚构情节,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德行的双重主题,这诗则专写女子的美丽可爱;《陌上桑》是用朴素的口语,这诗却运用辞赋的手段,大量铺陈华美的语言,作精细的描摹,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篇美人赋。在诗史上,这首诗具有某种代表意义。它显著地反映了魏晋诗歌从民间风格进一步转向文人风格的变化,反映了辞赋的修辞手段与诗歌传统表现手法的结合,反映了魏晋时代将美貌作为评价女子的首要标准的
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,三年乃成。王怒,欲杀之。剑有雌雄。其妻重身当产。夫语妻曰:“吾为王作剑,三年乃成。王怒,往必杀我。汝若生子是男,大,告之曰:‘出户望南山,松生石上,剑在其背。’”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。王大怒,使相之。剑有二,一雄一雌,雌来雄不来。王怒,即杀之。
莫邪子名赤,比后壮,乃问其母曰:“吾父所在?”母曰:“汝父为楚王作剑,三年乃成。王怒,杀之。去时嘱我:‘语汝子出户望南山,松生石上,剑在其背。’”于是子出户南望,不见有山,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。即以斧破其背,得剑,日夜思欲报楚王。
王梦见一儿,眉间广尺,言欲报雠。王即购之千金。儿闻之亡去,入山行歌。客有逢者,谓:“子年少,何哭之甚悲耶?”曰:“吾干将莫邪子也,楚王杀吾父,吾欲报之。”客曰:“闻王购子头千金。将子头与剑来,为子报之。”儿曰:“幸甚!”即自刎,两手捧头及剑奉之,立僵。客曰:“不负子也。”于是尸乃仆。
客持头往见楚王,王大喜。客曰:“此乃勇士头也,当于汤镬煮之。”王如其言煮头,三日三夕不烂。头踔出汤中,踬目大怒。客曰:“此儿头不烂,愿王自往临视之,是必烂也。”王即临之。客以剑拟王,王头随堕汤中,客亦自拟己头,头复坠汤中。三首俱烂,不可识别。乃分其汤肉葬之,故通名三王墓。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。